《一切都已不再》導讀

作者: 
李馨如

 

2012/01/16

       這是一則別離的故事,這是一則愛的故事

       這是一則關於失落的故事,同時也是一則關於永恒存在的故事。

       書中的前半部,作者以真摯的文字,娓娓道出與丈夫理查之間許多幽默風趣的小故事,這些兩個人之間的對話和獨特的回憶,交織堆疊出的極深刻堅實的情感與依戀。因為作者本身為躁鬱症病人,過去曾有過致命的自殺經驗,而其夫婿理查也曾經歷過嚴重的生病經驗,因此如何面對死亡和享受生命,一直是兩人很重要的學習和體驗。故事的後半段,作者陪伴理查抗癌,直到理查過世後的哀傷、面對死亡所帶來別離的痛苦、理查生前所表達出對生命的熱愛與堅持,這些過程是如何幫助作者經歷哀傷,每一個段落的故事都如此令人動容。 哀傷,應該是人類普遍會有的行為反應,但是對許多人來說,哀傷的情緒是既熟悉又陌生的感受。

       熟悉是因為它是每個人在生命中可能因失落而產生的情緒反應。陌生感,則可能因為當前社會太著重理智、強調效率,不太著重情感表達所導致。因此當一件死亡或失落發生之後,社會只給予非常有限的時間讓生者哀悼,這段時間過後,就必須盡速回歸常軌。然而生活的動力轉移了悲傷者的注意力,減少哀傷與痛苦的時間,但哀傷和痛苦仍存在心中,人們需要真正的去面對哀傷。哀傷,使時間變慢,使人暫停下腳步,讓生者去摸索如何與逝者建立另一種關係,瞭解自己在哀悼什麼,又為什麼哀悼,試圖尋找死亡發生的意義。這樣的情況使得哀傷者所感知的世界和社會前進的速度產生不協調,在社會所容許哀傷的時間過了之後,生者可能會開始懷疑自己的難過情緒與想念逝者是否和憂鬱畫上等號。但是,哀傷等同於憂鬱嗎?

       這也是這本書的特殊之處,在於本書的後半段,有別於一般教科書的條列式地列出憂鬱和哀傷間的差別性。作者用緩慢而細膩的筆觸,以自身罹患躁鬱症的經驗對照失去摰愛的哀傷,再輔佐以文學的詩句,細膩地描繪出憂鬱和哀傷之間不同的樣貌、色調和感受。哀傷和憂鬱其實並不相同,除了少數複雜性的悲傷需要特別的介入與協助之外,大多數的哀傷都是遭遇失落之後的正常反應。哀傷,是因為失去摰愛的生命而產生,它的力道是時而輕柔、時而猛烈,當悲傷的人們在以為一切都過了的時候,突然之間又會因為一些事情、音樂或情境而觸景傷情,陷入深深的思念當中,悲傷是因生命中有愛的成份。但憂鬱所想的卻是失去生命的感受和脈動,是一種毫無保留不停歇的消沉和絕望。因此,哀傷是一種禮物、一種恩典、一位嚴師,促使人回歸到自己內心,重新思索死亡、關係、愛以及意義。

       哀傷,令人難以捉摸,就像是走在夜晚山裡的公路,一開始好像找不到出口,雖然路途上黑暗又孤單,有許多的不確定與懷疑,前方不知是否有出口,然而歷經幾個峰迴路轉,在下山前,能夠從山上遙望平原上的點點燈火,就像是記憶深處的愛與美好回憶,一點一滴,在黑暗中更能顯現出它的晶亮與美麗,同時指引著下山回家的路,如同哀傷用迂迴的方式,讓人從學習死亡中,學習活著。

* 本網站之課程內容、講義、文章之版權所有, 請尊重作者智慧財產權;若需使用須經作者及本會授權同意,並請註明出處及原作者。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