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建言篇-籲衛福部重視兒童安寧發展

作者: 
趙天麟(立法委員)

2013年英國雜誌《經濟學人》受新加坡連氏基金會(Lien Foundation)委託,針對全球40個國家及地區的「死亡品質」調查,安寧緩和醫療起源國的英國拿下全球第一,台灣排名14、亦是亞洲第一。

然而,1967年成立世界第一個安寧專科醫院的英國,1982年即成立了世界第一所兒童安寧機構「海倫之家」(Helen & Douglas House);台灣1990年由馬偕醫院建立第一個安寧病房後,兒童安寧照護專業機構、甚至病房,迄今闕如,除仰賴民間能量及少數醫療人員熱心投入外,政府單位更應重視、揖注資源,讓台灣的末期患者生命照護能擴至最弱勢無助的孩童及其家屬。

兒童沒有疾病或死亡的豁免權,當兒童面臨重大疾病或生命終期時,與成人一樣有安寧緩和照護的需求,但成人有其自主性,對自己身體的狀況也較能理解,只要在資訊透明的情況之下,成人大多可以自己選擇未來的醫療照護方式;但是兒童對自己身體狀況的不理解,甚至是家人情感上的不捨,往往對於兒童進入安寧病房的抗拒力加大,由此可知兒童安寧緩和照護在本質與內涵上與成人是大大相異。

將兒童與成人照護分開

過去10餘年,有賴許多熱心的醫護專業人員投身兒童安寧照護,但面對每年數千名末期兒童的需要,單賴熱心醫療人員的力量杯水車薪。筆者曾於立法院社會福利與衛生環境委員會針對兒童安寧緩和醫療照護資源不足提出質詢,要求衛生福利部應將兒童與成人安寧緩和醫療照護分開、研議對兒童專屬照護的方法,如設置專屬兒童的安寧病房、提供一般病房醫護人員專屬兒童安寧照護的教育訓練與資源。

未來將持續督促衛生福利部透過相關醫院評鑑制度、引導醫院重視醫療人員兒童安寧療護推展及專業人員的訓練和研習;更研議整合健保資源、甚至設計給付誘因,讓醫事人員有充分後援、專心全意做好安寧緩和照護的工作,以提供兒童在生命終點前有良好的安寧照護環境。

趙天麟

現任   立法委員
經歷   臺灣兒童及青少年健康聯盟委員
   世界展望會南區志工大隊長及長期資助人
學歷   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機械與精密工程博士班(工管組)
   國立中山大學公共政策碩士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