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寧交流道】韓國篇 機構快速增加 仍不敵文化包袱

作者: 
台灣安寧照顧基金會秘書處

講師介紹:權素姬 Asst. Prof. SO-HI KWON
(南韓國立慶北大學護理學院副教授,專長安寧療護護理與臨終關懷)

  韓國1989 年開辦全民健保,如今健保體系已覆蓋全韓97% 人口;然而,在人口快速老化下,濫用健保的批評聲浪始終存在,尤其長期照護支出竟只佔所有醫療支出8.2%,加上2008 年起,韓國政府參考日本長照保險,提供慢性病長期照護,但其中並未包含安寧療護,顯示韓國在末期醫療照護上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死亡前醫療支出 難以承受之重

  伴隨人口的急速老化,慢性病患者亦快速增加,慢性病相關醫療支出也逐年增加。2011~2015 年慢性病患增加了10.9%,醫療衛生總支出則增加了36.7%,臨終照顧也成為韓國面臨的另一大挑戰。韓國約81% 死亡在醫院,據2015 年統計,只有3%的人臨終前曾接受安寧療護,而死亡前高額的醫療支出,往往造成家庭經濟難以承受之重。

  韓國安寧療護發展始於1965年, 由Mary’s Calvary診所率先提供臨終關懷服務;政府直到2003 年才由衛生福利部推出培訓安寧緩和療護計劃,並陸續啟動住院安寧、居家安寧和長照安寧各項緩和療護給付。

  在政策引導下,由新加坡連氏基金會調查全球死亡品質評比,韓國2010年排名全球第32名,到2015年已提升至第18名,但相關人才培育仍嚴重不足;安寧療護專業進階課程多針對護理人員開辦,大多數醫師和社工者只接受過基礎的安寧訓練。

安寧療護服務普及 可減少醫療浪費

  韓國2016 年通過《延命治療決定法》,今年起實施;安寧療護適用對象從癌症擴大到所有疾病末期,並允許長照機構住民接受安寧療護。自2008 年實施社會保險到該法案的頒佈,讓提供安寧的安養機構自2000年19家快速擴增至2014年1,284家。安寧療護普及後,在2010~ 2014短短四年間,醫療支出由2.2兆韓元降至1兆韓元,明顯改善醫療資源浪費問題。

  雖然提供安寧療護的機構已漸普及,但老人就醫習慣仍深受傳統文化及社會風氣影響。從高麗時代起,民間就有將老邁父母揹上山,任其在山上自生自滅後再埋葬的傳統,此又稱為「高麗葬」。究其根源,係長輩不希望成為子女負擔;受此文化背景影響,韓人對「尊嚴善終」終極目標,多強調「不造成他人負擔」。此外,傳統孝道包袱、病人無法參與決策及死亡禁忌,也都是影響老人接受安寧療護的因素。

  就醫習慣上,韓人若能力所及,多選擇到大都會名醫院就診,而非就近接受社區型照護;加上對安寧觀念認知不足,且多數民眾認為將父母安置療養機構是罪惡與不孝,因而民眾普遍擔心:療養院所即現代版「高麗葬」,只是讓父母到這裡「等死」;因此,縱然安寧機構增加,發揮的功效卻仍有限。

亟須大力推廣安寧教育訓練

  此外,高達79.1% 療養院工作人員缺乏完整的教育訓練,醫療照顧能力嚴重不足。研究顯示,50% 護理人員無法精確掌控止痛藥物使用時機,其中八成以上護理人員面對飽受疼痛折磨的病人,僅給予安慰劑,這些教育問題亟待解決。為了解決這些安寧發展的瓶頸,政策必須分階段推動;首先,應由安寧機構員工走進社區推廣安寧療護;其次,透過更多教育培訓課程,提升各機構執行安寧療護能量,並普設安寧療護資源和居家安寧專科。目前韓國政府已針對此著手政策規劃,預計今年底將公佈。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