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寧交流道】日本篇 發展老年緩和療護 刻不容緩

作者: 
台灣安寧照顧基金會秘書處

講師介紹:服部誠司 Dr. Hattori Seiji
( 日本癌症研究基金會緩和醫療暨疼痛管理部主任,專長老年緩和醫療及疼痛控制。)

  研究顯示,日本人口老化速度為全球之最,1970 年65 歲以上人口僅佔7 %, 到了2006 年已快速增加到20.8%,佔五分之一人口強。這幾十年來,日本不僅人口結構改變、老人比例大幅增加,且疾病形態也逐年改變,有越來越多老人同時患有多重可能導致死亡疾病,一般稱為「老人病症候群」;因此,老年人長照需求已成為日本現階段最重要的社會問題,而老人緩和療護更是刻不容緩的全球議題;然而,日本的老人安寧療護發展卻遇到很大的瓶頸。

老人安寧發展之五大不足 

  相對於龐大老年人口,日本社會卻仍缺乏老人緩和療護資源,究其原因,主要來自五個條件不足,試分述於下:

一、研究數據不足:

  老年人往往同時罹患數種疾病及其併發症,特別是認知障礙,造成隨機與控制對照的資訊蒐集相當困難。在日本,大多數緩和療護研究集中在癌症或愛滋病患者,卻少關注老年族群或相關併發症。

  針對老人緩和療護各項研究的檢驗及資料蒐集,往往需要比一般研究人員更專精的技術與經驗,才能在操作時掌握各種可能變數,並提出應變對策。

二、照顧者和醫療專業人員教育不足:

  即便是專業的醫療保健人員,對於如何照護末期病人,仍須經嚴謹的專業培訓,然而這方面的再教育或培訓卻嚴重不足;例如日本學士後醫學研究生的緩和療護培訓計劃,僅規劃為期兩天的課程,重點也僅著重癌症症狀管理和溝通技巧,並未提供老年緩和療護或臨終照顧的理念與技巧。

  另外,提供家庭照顧者相關安寧療護的教育也很重要,這方面幾乎每個家庭都會碰到,潛在需求很大;不能僅適用於癌症病患或其家屬,而是應教育每一日本人:面對死亡,你該怎麼做?有何管道可諮詢?如何尋求安寧療護資源?而政府也應善盡監督及公告責任,讓資訊充分流通。

三、醫療評估落差導致治療不足:

  日本可能民族性使然,許多老人習慣隱匿症狀,特別是疼痛時,常儘量隱忍,不會明確告知家人或醫療專業人員。另外,老人若有認知障礙困擾,也會使醫療人員評估或治療因而產生誤差或失準。值得注意的是,即使經過正確的疾病評估,由於擔心產生副作用,日本醫師大多傾向不給予老人鴉片等止痛藥物,癌症患者除外。

四、安寧療護對象僅限於癌症之不足:

  一位知名政治人物2006 年公開其癌症治療經驗後,「癌症控制法案」很快獲得通過;該法明確指出,減輕癌症患者及其家屬負擔,並提高生活品質,為該法立法目標;政府有責任提供癌症病人更好的治療,包括安寧療護,因而該法案成了安寧療護最佳的宣傳。令人驚訝的是,該法列為優先的三個項目,竟言明:癌症治療與緩和治療應同時進行。但,徒法不足以自行,由於多數病人無法接受癌症治療與緩和治療同時展開;這部分臨床上尚未見到令人滿意的成效。

  此舉已成功帶動社會大眾關注安寧療護議題,政府甚至以公權力要求癌症治療醫院須成立安寧團隊;但,遺憾的是,這政策仍侷限於癌症病人。日本安寧緩和協會並未顧及將老年病或慢性病納入緩和醫療目標,這方面一部分是因癌症治療期短、條件可預測,遠較老人緩和療護容易得多。

  雖然如此,日本老年醫學會對老人緩和療護的推動,仍應予肯定。該學會2001 年發表關於老年緩和療護十三項聲明,願提供並支持老人及其家屬臨終生活的最佳照顧,尊重當事人生命價值、哲學和信仰。學會將「緩和療護」詮釋為「生命盡頭的照顧」或視為「臨終照顧」同義詞,確實相當實際。

五、社會支持度不足:

  最適合末期病人的照顧方式,應是重返家庭,接受居家安寧療護,並在地、在宅善終;然而,現階段日本有八成老人在醫院過世,究其原因,仍在於居家安寧療護資源遠不敷所需,尤其是居家照顧工作者數量遠不及需求,這也是日本現階段一大挑戰。

  此外,家庭照顧者長期所累積的情緒、體力及經濟壓力,往往引發更多社會問題。自2010~2016 年間,日本即發現,高達183 名病人為照顧者所殺害,這些悲劇的背後往往潛藏許多無奈和辛酸。若能建立健全的社會支持系統,提供照顧者紓解壓力的管道,或能適當、適時地將病人安置在長照機構,或許這類悲劇能降到最低。

  及時解決老人安寧療護之需求,呼籲日本政府能早日整合經濟補助、保險、建設、公共服務各項法規,並透過老人緩和療護服務介入,提供長者充分的醫療、臨終照顧,解決日益嚴重的老化社會需求。

由本基金會楊育正董事長代表致贈感謝狀及琉璃獎座予服部主任。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