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台】我住在一座關懷城市裡...

作者: 
李淑娟

  「我住在一座關懷城市裡…」當別人這樣告訴你時,你將如何開啟對這座城市的想像?

   處處可見路人彼此溫暖問候?市府或非營利組織定期上門關懷家庭現況?亦或遇有人路倒,大家馬上一湧而上,急著展開CPR 急救?

  一般提到「關懷城市」,總不脫「我愛台北」一類說法,即鼓勵居民擴大對家的愛,關懷鄰里、社區、乃至城市;但,「關懷城市」不然,它不是號召居民認同或投入,而是這個所在必須符合「關懷城市」定義而名之;就如同聯合國世衛組織(WHO)倡議「健康城市」一般,必須符合WHO 定義、內涵和32 個可具體量化的健康城市指標,方能如同星級飯店經認證般,稱為「健康城市」。

  「關懷城市」定義迄今雖未具體條文化,但倡議者將安寧緩和醫療照護導入「健康城市」概念,主張生命的終結是整個生命歷程中不可少的一部分,應涵括在健康中,透過健康促進方式,提供滿足長者或面對生命威脅者的需求;以政策、財政規畫,提供安寧緩和醫療和悲傷輔導等服務,並鼓勵居民發展相關體驗、互助和交流。而城市也非都市不可,有時是指社區,有時是相互連繫的鄉鎮,若能以系統和整體方式促進社區安寧療護,均謂之。

  所以,「關懷城市」是追求一個自在談論死亡、從容準備死亡、勇敢面對死亡的城市;這個指標並非新創,它本來就是國人所追求《尚書》洪範篇裡「五福」之一,第五福「考終命」,即是善終,也是今日中國提倡的「優死」;被視為人生幸福極致的指標,也是安寧療護最終的目的。

  一如人之初,常在期待、歡喜、驚歎中開場,另一端的人生終場,理應也有慈悲和祝福陪伴;但,在現今超高齡社會裡,人們平均壽命一再延長,絕大多數人已達「五福」之一的長壽目標,卻難得善終;尤其一半以上生命結束於醫院,其中多在冰冷的維生儀器和無效醫療支持下苟延殘喘,不但病人受罪,家屬也備受折磨,也讓人生謝幕式顯得蒼白、無奈,充滿了喟歎。

  安寧療護既不加速、亦不延長死亡來臨,而是在肯定生命同時,認知臨終是人生的正常歷程,尋求在疼痛和其它病苦症狀有效緩解下,由整個安寧醫療團隊合作,配合並解決醫療問題之外,提供整合病人心理與靈性層面的照顧,以增進病人及家屬生活品質;同時也提供支持系統,協助病人儘可能積極活動到死亡來臨。即便在病人身故後,安寧療護團隊依然能協助家屬面對喪親之慟,陪伴並予以悲傷輔導。

  相信落實這樣的安寧療護理念與行動,死亡將如印度詩哲泰戈爾所形容:「生如春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這樣一個提倡安寧療護與善終的「關懷城市」,也必然有其想像和溫度。

  值此一年一度的世界安寧日來臨,今年安寧日口號是「普及安寧緩和療護─別任令受苦人們被拋諸腦後」(Universal Health Coverage and Palliative Care- Do not leave those suffering behind),這也正是「關懷城市」具現;期待「關懷城市」掀起另一波城市再造、心靈再造的社會運動新浪潮。

總編輯 李淑娟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