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安寧】羅東聖母醫院安寧照護中心聖嘉民病房|在不同生命角色裡看見自己

作者: 
口述‧賴志冠、李秉豪、林春蘭 採訪‧鍾碧芳 圖片‧羅東聖母醫院聖嘉民病房提供〔vol.104〕

 安寧病房是一個不賺錢的單位,在這裡工作的同仁必須比一般病房的夥伴更為堅強。羅東聖母醫院安寧照護中心聖嘉民病房的醫護人員,在給予病人全方位的身心靈撫慰外,也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在悲傷中發現感動。

「ㄟ凍給我哺一根菸某? 」羅東聖母醫院安寧照護中心聖嘉民病房內,肝癌末期的阿公吵著值班的護理長林春蘭讓他抽菸解饞,雖然醫院禁菸,但看到肝癌末期、治療已經進入尾聲的阿公眼神充滿期待,便想盡辦法讓他吸了一支菸。隔天,阿公充滿感激卻欲言又止:「有一件重要ㄟ代誌未完成,還欠阮某一個正式的婚禮!」 

原來阿嬤6歲就到阿公家當童養媳,倆人相伴多年生了5個孩子,阿公感謝阿嬤無怨無悔照顧家庭與孩子,如今孩子也都結婚生子了,但自己跟老伴卻遲遲沒有正式的婚禮而感到遺憾。

「聽到阿公的願望,我們與阿公子女們討論要幫兩人補辦一個正式婚禮。」林春蘭回憶,那是一個周末下午,病房內工作團隊一早就聯繫所有親屬到場,阿公起初以為只是要拍攝全家合照,沒料到阿嬤穿著婚紗由女兒牽著,羞澀地走向阿公。就在呂若瑟神父見證下,在病房內舉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婚禮。婚禮過後一周,阿公便離開人世了。

「人生到了這個階段,受苦的都是病人,在我們無法幫他承受之下,能陪伴他們走過人生最後一段路,也是一種緣分!」在聖嘉民病房服務了16年的林春蘭說,當初在內科部看到許多癌末病人因病痛受苦而感到不忍,也幫不上忙,後來接觸到安寧療護,便主動爭取前往受訓,「我幾乎是從聖嘉民病房開始規劃階段,就一路戴著頭盔參與其中。」

「聖嘉民病房」是醫院的珍珠

「聖嘉民病房」的名稱來自天主教靈醫會創辦人聖嘉民‧德‧雷列斯(St.Camillus de Lellis 1550-1614),意思是「要為有苦痛的病人提供服務,就如同侍奉天主一樣。」

依此信念,呂若瑟神父於16年前便在羅東聖母醫院建置安寧病房,經常以「安寧病房是醫院的珍珠」鼓勵醫療團隊,即使知道設立安寧病房非常燒錢,也要堅持幫助病人順利走完生命最後的階段,讓他們沒有遺憾且平安地回到主的懷抱。

近幾年,末期癌症病人已多逐漸接受安寧照護,但在宜蘭羅東等地的區域型醫院,能收到癌症病人並不多,聖嘉民病房內的15張病床幾乎很少滿床,「剛開始跟著醫師查房時,甚至還會被家屬推出來、有些還會被潑水。」林春蘭說,大家看到安寧團隊前往關心,就像看到死神一樣排斥及避諱。

聖嘉民病房起初以癌末病人為主,但在老化且非癌病人越來越多的情況下,陸續開始有非癌病人,甚至有不少病人在能出院時,會返家接受居家安寧照護。目前累積已有6、70個居家病人,範圍擴及整個宜蘭縣市,最遠甚至可達南澳的大同、大溪、頭城及龜山等偏鄉地區。

「其實八大非癌病人,更需要安寧照護。」副院長賴志冠聊起宜蘭縣安寧緩和照護現況時感嘆,當地高齡化問題嚴重,尤其,社區中有相當多非癌病人需要居家照護,「這是未來走向社區型安寧必須努力的方向,而羅東聖母醫院就是很好的典範。」

完整團隊進行共同照護

聖嘉民病房位在范鳳龍紀念大樓頂樓,那是全院環境最優美的地方,一整層樓寬敞有餘裕;有一方溫馨大客廳,能提供家屬與病人放鬆聚會,也有教堂、告別室、洗澡房,還有充滿綠意的空中花園,能眺望遠方的好山好水。曾有人問:「安寧病房放在頂樓,不會擔心病人往下跳嗎?」林春蘭笑說:「如果病人是因為痛不欲生而想死,那我們只要幫他解決一切痛苦的癥結點,又怎麼會想跳樓?」

安寧療護強調全人、全家、全程、全隊、全社區的照護,非常重視以團隊的方式照護病人、關懷家屬以及返家後的照護直到生命盡頭。聖嘉民病房除了完備的硬體設備,也有完整團隊包括醫護人員、社工、營養師、復健師、靈性關懷師、志工等一起照護,以貼心溫暖的方式照顧病人及家屬;近期,病房內還引進超療癒的治療犬「Jungle」,協助緩解病人疼痛,撫慰病人與醫護團隊的心靈,值勤不到半年,已擁有不少大、小粉絲。

在彼此生命故事中相互學習

在安寧病房的每一天,都有許多感人故事,無論是病人、家屬甚至醫護團隊,都在用不同的節奏、不同的方式,從各種生命角度看見自己,也在彼此的生命故事中相互學習。

安寧緩和醫療專科主治醫師李秉豪接觸過許多從急診室照會過來的病人,「從急診轉來的病人,對我們就像是瞎子摸象,雖陌生,但只要花時間關懷,也能像朋友一樣得到信任。」這樣的病人因為缺乏早期的介入、家庭共識程度低,在照護上需要花更多的心思才能得到圓滿。

他曾遇過一名癌症骨轉移的病人,起初安寧團隊僅介入疼痛控制部分,在醫院用藥後一周得到緩解而轉到居家照護,「在一周2次的訪視中,我們發現病人家庭關係相當複雜。」不過,也因為返家受到照顧,讓這名過去對家庭貢獻小的父親,在臨終前得到兒女們的諒解,「病人離世前拍了全家福合照,隔天就過世了。」每當親身接觸到類似「最終能與家人和解、圓滿的人生故事」,他都能藉此得到安慰,「能在一次次的鼓勵與努力下,讓病人與家屬漸漸靠近,是很欣慰的事。」

從事居家安寧服務的護理師歐佩怡,也遇過一名於情場、職場上叱吒風雲的肺癌病人,對其在生命末期未能完成畫展而有遺憾。「在居家安寧一個多月的時間裡,我們能做的就是陪伴, 陪他說話聊天, 讓他情緒能有出口。」她說,聊天過程中才懂得病人的苦,「這是他第三段婚姻,有2名年幼的孩子,他很想留下些什麼,讓孩子長大後能對自己留有印象,但時間上卻來不及。」「平日就要好好與人相處,不要等到人生最後留下缺憾。」也是她在居家安寧服務中學到的重要人生功課。

身為安寧病房的共照護理師,簡詩婷比一般病房的護理師更能感受安寧療護執行上的無力感。「有時,安寧照護的阻力來源不僅是病人、家屬,也可能是原醫療團隊。」她道出安寧療護的現況與無奈。不過,經過多年努力,現在已經有了些許成果。像是前陣子到急診病房遇到家屬時,已經有人能認得自己是安寧病房的共照護理師,並對她說:「雖然父親沒去安寧病房,但你還是經常來關心父親,真的很謝謝妳。」即便只是簡單一句話,也彷若在心中種下新苗,等著日後開花結果。

聖嘉民病房的成立,期盼讓安寧療護不再是避諱與恐懼的地方,而是用更積極與正面的態度面對生命,並思考「當生命走到最後,什麼才是最重要的,又該怎麼做,才不會徒留遺憾!」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